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laoguiqieyu的博客

 
 
 

日志

 
 

原创 详解星系(六)行星磁场  

2017-03-30 10:08:03|  分类: 详解星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行星仍然有磁场,受星系磁场和恒星磁场双重控制,同时,行星磁场也控制着自己的卫星。
        恒星有自己的行星,在星系中是普遍现象。最基本的条件是行星磁场的强度要达到能被恒星控制的强度,否则,就会脱离恒星,成为“流浪儿”,在太空借助其他“力量”,按照另一套天体运行规律有序运行。

        行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和恒星一起生成;
        二、恒星解体时的碎块,游弋于太空,后来被恒星俘获;
        三、游弋于太空的“流浪儿”相遇结合,磁场强度达到能被恒星控制的程度,被恒星俘获。

        能够形成行星的“原材料”来自两方面:
        一、恒星解体的碎块:
        在分解层解体的恒星,内部含有序号较高的合成元素和普通元素,因相撞产生高温以及大量能量,使合成元素超过裂变的临界点,每一块碎块包括灰尘在内都受到超高温洗礼,留下高温的痕迹。
        二、物质元素的结合:
        这儿说的物质元素是指天体产生内热升温后,被汽化了的化学元素,天体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约束这些气体元素的 时候,逃逸到星系空间的化学元素。这些化学元素是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而气化,升空后又是受到温度降低的影响而液化、凝固, 成为细小颗粒而游弋于太空。
        这类物质在星系空间里并不是无序扩散,而是有序的按照一定轨迹运行的。它们和恒星解体时产生的灰尘一起,在微物质浮力、星系风、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一起向形成层的赤道附近运行。这两类物质一类来源于星系外部的形成层、恒星层,一类来源于星系内部的分解层。在性质上一类是被炙热高温长时间烘烤,能被气化的化学元素要么被蒸发,要么被合成高序号化学元素,表现的极其“干燥”;一类是被汽化了的化学元素蒸发到太空,遇冷又凝固后的颗粒,表现极其“湿润”。两类物质相遇时很容易相互结合,体积逐渐变大,最终成为恒星、行星的原材料。
        两类原材料结合的体积达到能产生磁场时,就会被上一级磁场所控制。(当然了,恒星、行星的形成不会这么简单,这儿只说和磁场有关的内容,形成原因以后将会详细说明。)
        行星跟随恒星运行,最终的归宿却不能和恒星一起进入分解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恒星在星系中运行,刚开始形成时,每一个恒星所占据的空间比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星系中心靠拢,所占据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微物质浮力会越来越大,恒星靠近黑洞层时,表面温度会越来越低,行星的命运就会产生变化。
       一部分磁场较弱的行星,不能被恒星磁场所约束,在微物质不断增加的浮力推动下,脱离恒星成为“流浪儿”,要么被其他恒星俘获,要么成为新恒星的原材料。
        一部分磁场较强的行星,始终被恒星磁场所控制,跟随恒星运行一起向星系中心靠拢,恒星与行星的距离近到一定程度,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最终落入恒星。恒星和行星的内部结构不同,化学元素构成不同,两个天体的突然相撞,有一部分难免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和核反应,这就是新星突然爆发的原因之一。

       (卫星的生成原理,其本上和行星生成的原理相似,只不过是多了行星磁场对卫星的控制,一部分卫星的运行更加无序。在星系中不能形成行星、卫星的天体数量还有相当一部分,它们同样是星系的组成成分,和恒星、行星、卫星的生成密切相关。这一类天体的存在,是星系演化中的一个环节,其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后将详细介绍。)

        行星的体积比恒星小,表面温度比恒星低,这是演化不成恒星的主要原因。行星内部能产生内热,能合成新的序号比较高的化学元素,所以能形成自己的磁场。它们和恒星一样,能形成磁场的化学元素往往不在行星中心,所以,行星的“自转轴”和“磁场中心轴”也会产生一个夹角。
        恒星磁场控制着行星磁场,使行星运行的方向性稳定,行星的自转轴也会和恒星赤道平面产生一个夹角。距离恒星越近行星的方向性越稳定,距离恒星越远,恒星磁场越弱,控制行星的能力越差,星系磁场的控制力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恒星所携带行星的范围,由恒星磁场强度的大小决定。行星运行的稳定性,受星系磁场和恒星磁场双重控制;同时,行星自身磁场源所在位置也会对行星的稳定产生影响,距离恒星较远的行星也会受到相邻行星磁场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迹和磁场的方向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具体表现就是比恒星的运行轨迹更加无序。

       恒星带领自己的行星,在太空游弋。恒星自转,行星公转,恒星就像一个正在抖空竹的人,每一颗行星就像一个空竹,围绕恒星旋转。近距离的行星在恒星磁场强度大的位置,能控制得住行星,行星运行就显得有规律。远距离的行星在恒星磁场较弱的位置,其运行轨道就显得杂乱无章,太阳八大行星之外的区域,那里运行的行星就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前面说了有关磁力线的问题,随着磁场的不断扩大,磁力线会越来越弱,如果磁场无休止扩大,磁力线最终会断裂, 不能成为磁力线,而是成为磁力点而消失原有的磁性,这些一个个的磁力点会弥漫于宇宙空间。
       磁力点是磁场的终极产物,存在于宇宙空间;磁场物质的合成,利用吸收了磁力点,形成新的磁场。
       磁场的形成和消失,同样有一个大循环。
            

  评论这张
 
阅读(188)| 评论(2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