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同属于微物质,不可见光来源于暗物质之中。在《信口开河话宇宙》中把光线定义为微物质,光线就有了物质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篇中先着重谈谈有关光线和微物质的问题 。
人们对可见光了解得比较多,却忽视了光线的另外一些性质。在《信口开河话宇宙》中把光线定义为“微物质”,是物质的一个分类,是化学元素中的一个群体。“光”除了具有光线的性质以外,还具有物质的性质,还具有化学元素的性质。实际上“光线”这个群体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前面的尚未列出的化学元素。究竟光线(微物质)还有哪些性质呢?
草木燃烧是化学反应,这是已知的常识,不用多说。但是燃烧后所释放的光和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草木没有燃烧,它储存的光和热又会到哪里去了呢?
炎热的夏天太阳高照,走进树林马上就会有凉爽的感觉。有人说这是树叶蒸发了水分,遮挡了太阳光的缘故,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全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树叶把太阳的光和热转化成能量,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储存起来了。
整个燃烧过程,普通元素改变了存在状态,由固态变为气态。光和热(微物质)在燃烧的同时,由聚集状态改变为弥漫状态。植物的叶子吸收光和热,是光和热(微物质)的聚集过程,燃烧是光和热(微物质)的释放过程。
在特定条件下,微物质能聚集起来;同样,聚集起来的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重新释放。
草木堆积起来,慢慢的就会烂掉,是微物质缓慢释放过程。把草木深埋起来,切断其释放条件,光和热得不到释放仍然是聚集状态。人们现在烧的煤炭,就是若干万年前植物叶子聚集的太阳光(微物质)被储存起来演变而成,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证实。
利用太阳能发电,就是人们利用微物质能聚集、能释放这一性质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畜电池不断充电循环使用,也是微物质聚集和释放的一个过程,不用一一列举。
人生活在地球上,阳光普照大地,人经过漫长的进化,早已适应了可见光的环境。人的眼睛也适应了白天黑夜的转换,适应了太阳光线的强弱。光线弱时,眼睛的视觉就差,光线强时眼睛的视觉就强。眼睛的视觉是否清楚,和接受的光线(微物质)多少有关。当光线的强弱超出眼睛的视觉范围,人的眼睛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说明人的眼睛对光线的强度和浓度是有适应幅度的。
太阳强烈的光线人使的眼睛不能适应,电焊的光线,同样人的眼睛不能适应,这是因为光线的强度超出了眼睛的承受范围。光线属于微物质范畴,眼睛有视觉功能,是接受了承受范围以内的微物质而又不至于伤害眼睛的缘故。电焊的光线能伤害眼睛,是因为眼睛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微物质的数量超过了眼睛的承受能力引起的伤害。这些足以说明光线(微物质)向周围放射时是有压力的,有密度的,距离放射源的远近,光线(微物质)的压力和浓度是不一样的。
人们说的山石风化,实际上是阳光的光线靠着压力挤进组成岩石的化学元素缝隙,没有阳光时,光线又被释放出来,被挤的岩石上留下极小的裂缝。久而久之裂缝慢慢扩大,坚固的岩石表面就被太阳的光线(微物质)慢慢的“风化”了。在宇宙中,可见光仅仅占所有光线中的一小部分,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光线是不可见光。
光线是物质中的一大类,属于微物质范畴。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属于微物质范畴。
微物质向周围扩散,对周围施加了压力;
微物质有浓度,距扩散源越近浓度越高,距扩散源越远浓度越低。
在房间里手中拿着一只氢气球,一松手,氢气球马上就会飞向天花板,这是氢气的比重比空气比重小的原因。如果在室外,氢气球会向天空飞去,升到一定高度,再也不会升高了,这是因为氢气球所处的位置内外比重相当,氢气球不会升高也不会下降,这是气体的比重和浮力在起作用。
微物质(光线)属于物质范畴,同样具备物质(气体)的物理性质。在星系空间不同的区域中,微物质的密度不同,浮力也不同。不同比重的天体,在不同浮力的微物质中,所处的位置也会不同。微物质的这一物理性质,使得普通元素、合成元素组成的天体,分别固定在星系中不同的空间区域。
微物质有浮力,密度不同,浮力大小也不同。
(几句题外话:猜想:根据微物质有浮力的这一性质,在探索太空中可以得到利用:制造太空探测器,可以选用比重大或小的原材料,释放到太空脱离太阳约束的位置。比重小的探测器会向远离星系中心的空间漂移,比重大的探测器会向星系中心漂移,而无需动力。
同样,脱离恒星约束的行星,根据行星自身比重不同,必然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些被抛弃的行星,在太空飘逸流浪,最终要么被恒星重新俘获,要么成为组成新恒星的原料。)
阳光晒在山石上会引起风化,不接触阳光的一面不发热,晒在金属上,热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说明微物质在不同的载体上有不同的反应。密封的发电机源源不断的输出电流,发电机的转子不断地截获电子,发电机以外的电子不断地穿透发电机的外壳补充进来,这说明空间有取之不尽的电子用来发电。整个发电、用电过程,是一个微物质收集、扩散的大循环过程,微物质来源于空间,回归于空间。
空间蕴藏着巨大能量,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也会得到释放:比如静电现象、雷电放电现象,台风和龙卷风形成的原动力等等,这些都是空间的微物质不断聚集、释放而产生巨大能量(见本博《台风的移动有规律吗?》《龙卷风为什么能把人卷上天空》)。在太空空间,有更多的微物质存在,尤其在星系中心的分解层,微物质的浓度会更高,在特定条件下释放的能量非常大,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微物质能聚集、能扩散,蕴藏着巨大能量。
磁场能让无序排列的微物质有序排列。有序排列的微物质能被有亲和力的物质所截获。
截获微物质的物质储存了能量,物质所储存的能量在特定条件下也能释放能量。
物质有三态变化,气态、液态、固态。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下,三态变化由温度高低来决定,同温度条件下,三态变化由压力大小来决定,这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在同质量的情况下,物质的三种存在状态,体积是不相同的。微物质在不同的存在形式下,体积也是不相同的。
宇宙广袤无垠,微物质充满宇宙空间,恒星是微物质的诞生地,经过一系列的演化,又回归于恒星。在宇宙空间里微物质是否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呢?
宇宙中有热源发出的可见光,有冷源发出的不可见光,两种光在太空相遇,中和成中性光弥漫于太空。光源发出的光为什么会向周围释放呢?原来,光源体(恒星)所产生的光浓度高,光向浓度低的空间扩散。这儿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光的载体是普通元素、合成元素组成的各种天体;二是光从恒星分离出来后,原有的空间因为浓度高容纳不下分离出来的光,被迫向空间扩散。这说明以下问题: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混合物承载了微物质,微物质的总体积缩小;微物质被分离出来后,总体积扩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以太阳为例,太阳表面释放的微物质(光线),迅速向空间扩散,浓度会在一个常数之间波动,不会高于常数的上限,也不会低于常数的下限。太阳表面以下的微物质浓度就会比太阳表面高许多,当微物质浓度超过空间的容纳极限时,只有两条出路可以使微物质浓度降到空间容纳范围之内:一是突破太阳表面的束缚,带着巨大的能量和热量迅速扩散到空间,连同太阳表面的物质一起冲向太阳的天空:这就是太阳日珥的形成原因!二是,浓度超过空间容纳极限而又不能突破太阳表面的束缚,只能和其他化学元素聚合成新的化学元素,发生变化的微物质体积缩小,浓度降低。这个聚合反应产生的新化学元素增加了微物质的成分,新的化学元素比重加大,光和热储存刚刚诞生的化学元素之中。刚聚合而成的合成元素(放射性元素),在高压环境中不但不会发生裂变,还会因为比重大而向太阳中心沉积。
同样的反应还会在太阳表面更深的层面发生,所不同的是突破束缚后,物质会像涌泉一样,涌向太阳表面,能量得到消耗,所以不会产生日珥,而会产生温度低于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有两点可以证明:太阳黑子比周围暗,说明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太阳黑子的产生,是太阳表面以下较深层面的聚合、裂变反应后的物质到达太阳表面的现象。产生太阳黑子的反应所产生的电磁波特别强大,是不可见光,也属于微物质范畴。在太阳黑子的生成反应中,如果不能突破周围压力的束缚,而微物质的浓度又超过空间容纳极限,只能再次聚合成新的化学元素,降低微物质浓度。突破周围压力束缚的物质,到达太阳表面,和周围形成色彩上的偏差,颜色较暗的区域就是太阳黑子。在恒星内部这样的反应会一直延续下去,热光越来越少,冷光越来越多,直到恒星消亡,这就是恒星内部为什么比表面冷的原因。进入黑洞区以内的恒星形成星系核,成为星系冷源的发源地。恒星所释放的冷热光在星系中起着温度平衡的作用。
化学元素有承载和释放微物质的功能;
微物质和化学元素能生成新的化学元素,新的化学元素储存了能量和热量,条件改变时储存的能量和热量重新释放。
恒星所释放的冷热光在星系中起着温度平衡作用。
以上就是微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有助于解开星系演化、宇宙演化中的奥秘。
各种星球、宇宙碎块悬浮于太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在太空有序运行。虽然时不时的有碰撞现象发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天体还是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就以地球为例,诺大一个椭圆轨道,一年运行一周,精确到秒!地球自转、月球自转公转,年复一年,可以说是分秒不差。更为奇特的是彗星,从行星轨道之外飞奔而来,在金星轨道之内绕过太阳,又向冥王星轨道之外飞去。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支撑天体运行的力量之一就是微物质的能量在起作用。
本篇是《暗物质暗能量》的第一篇。
评论